清朝清官汤斌
汤斌字孔伯,是清初名臣。从小聪明好学、为人正直、心地善良,他十六岁中秀才,二十二岁中举人,二十六岁进京赶考中进士,顺治皇帝经常听他讲经说史,康熙皇帝拜他为老师。汤斌文才很好,做过明史总裁官、内阁大学士。在江苏当巡抚期间,他勤政爱民,当地百姓都称他为“汤青天”。汤斌调回北京任职后,康熙皇帝让他当礼部尚书,还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,汤斌因此在朝堂内外名望颇高。
汤斌生活简朴,为时人所称。他任职期间,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,每天只买三块豆腐作菜肴,人称“豆腐汤”。他的一生清正廉明,所到之处体恤民艰,弊绝风清,政绩斐然。汤斌随父学习时悟出了一条终身谨守、所为皆由此出的“座右铭”,即“节用最关治道”。汤斌喜研理学,但更信王阳明,因为王阳明倡导“知行合一”、“经世治用”,而他正想有所作为,他不想做隐士,他想入世入仕、想拯救民众于水火。
江苏巡抚是汤斌一生从政生涯的顶峰。当时江苏号称天下富饶,但民风奢华,再加上前任巡抚余国柱疏于政事,上下吏治败坏,这里被称作难治之省。汤斌在任二年多,崇尚程朱理学思想,以此施政化民。他下令各州县普遍设立社学,讲孝经、小学等书籍,整饬民风,严禁妇女着奇装异服等有伤风化的行为。他毁禁刻淫词小说的书坊,取消火葬及水葬,大力推行土葬,“令下,一年报葬三万余棺”。他还屡次上疏免民赋税,及时救赈,重农事以兴本业。整修泰伯祠、范公祠等先贤祠宇,宏扬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。他在察访中了解到,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、乌烟瘴气的淫祠,以非凡的魄力拆除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淫祠,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壮举,真正做到了移风易俗。随后,汤斌又下令各州、县将所有类似的祠庙全部毁掉,用拆下来的砖木材料去修建学宫。
汤斌刚正不阿,不趋权贵。当时明珠为大学士,在朝中当权,前任江苏巡抚余国柱告诉汤斌,说朝廷免除江南赋税,都是大学士明珠尽力促成的,但汤斌认为是自己的坚持,对明珠毫不理睬。考核官员时,外官纷纷给明珠送礼,却没有汤斌的属员。康熙二十五年,因修河道之争,汤斌仗义执言,触怒了明珠,因而遭到明珠及其党羽的陷害。后来,汤斌离任苏州时,老百姓都围着不让走,汤斌激动地说:“爱心有心,救民无术。”明珠就抓住这一句话来诬陷他,说他有诽谤皇上之意,向皇帝弹劾汤斌。结果康熙帝给予汤斌降五级的处分。汤斌一生光明磊落,勤政廉洁,却为官场权贵陷害。
因为一连串打击,康熙二十六年,改任工部尚书仅一个月的汤斌在家中病逝。汤斌的生活清苦,他的房子板门竹篱,异常简陋。他死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,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。汤斌死后多年,孙子汤之旭又做了高官,朝廷才又赐予汤斌谥号“文正”。
(王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