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后陶瓷行业路在何方?
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,但意大利、美国、西班牙等与我们陶瓷行业合作密切的国家,疫情都还比较严重。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?陶瓷行业知名专家、知行智库总策划姚若晗认为,按照目前的趋势,行业内将迅速聚变出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十来家“第一集团军”,其中有几家在三年左右会达到百亿甚至几百亿规模,占据全行业的小半江山,而代价就是八成以上的品牌和经销商消失;生产企业则倒闭过半,整体趋向于类似钢材、铝材、水泥、玻璃等行业的格局。高端家装与商业空间消费市场,则可能成为高附加值陶瓷产品最后的战场。
全球衰退成定局,中国下半年强劲反弹
这段时间有些国家已经全面“沦陷”,疫情非常惨烈,说是灾难都不为过。所以乐观的估计,至少得过了四月份,大多数国家的疫情才会出现拐点,然后进入缓和期,至于恢复期那就更长了。今年全球经济衰退应该是已成定局。
对中国来说,这次全球性的疫情危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契机,是面临危险之后出现的重大契机。现在中国相对来说已经站在一个比较主动的地位,对中国经济整体是有利的,国内外很多专家都还是比较看好中国经济,甚至认为上半年企稳之后,下半年就会就会强劲反弹。
虽然实际情况可能不会这么好,但全球的经济很可能陷入整体衰退,而中国的经济今年只能说仍有可能维持正增长。但无论是正增长负增长,至少与美国的差距会更小,同时会与其他国家甩开更大距离。
国内刚需强,国际影响小,陶瓷产量稳定在60亿㎡
上面是宏观分析,回到核心话题,谈谈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?
第一,陶瓷是属于刚需行业,而且没有时间性限制。餐饮、酒店、旅游这些也是刚需,但它们有时限性的,过去就过去了,不可能补偿回来。但是陶瓷不一样,该用还得用,疫情只是把需求延后,甚至集中了。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长期利好因素。
第二,是受国际影响相对比较小。近几年,中国陶瓷出口持续下降,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经比较低,而且对进口技术与装备也没什么依赖。从技术、生产、流通再到消费,基本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系统。当然,这也说明我们的国际化还不够强,但受到全球化疫情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小,这算是一个并不值得骄傲的短期利好因素。
第三,行业洗牌会加快。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,但对行业转型升级有利。这两年,陶瓷行业的整体形势已经很不好,去年倒闭的企业就有一百多家,但不是大面积的倒闭潮,因为有点规模的瓷砖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,一年关掉几十、一百家是比较少的,不会有轰动效应,有些就是悄悄地退出了。
但大家都清楚,企业不断减少是必然趋势,首要原因就是需求在萎缩。陶瓷行业最高峰时,产销量超过100亿㎡,现在只有70亿㎡左右,未来还会往下走,我认为未来几年会稳定在五六十亿左右。
陶企跨界都是单向思维,大家居跨界融合已到临界点
其实我们更应该注意到,陶瓷企业普遍热衷于通过材料与产品性能向其他领域延伸,追求单项替代式的跨界,但是这种尝试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单向思维,和其他领域竞争多,合作少,融合更少。实际上,在陶瓷企业跨界的同时,其他行业的跨界力度更大,而且它们是以整合与跨界融合为主。
这几年在大家居业态方面有两个热点现象,首先是定制业,从橱柜行业发端,后发而先至。其后就是住工,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导向非常值得大家注意,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有好几家上市公司,现在都在重点搞住工,尽管它们目前规模都不大,但是势头比较猛,符合政策导向,供应体系成熟,加上资本助推,这就可以形成万亿级的市场。
原来互相不太相干的这些行业、企业现在都跨界了,不仅是跨界的竞争,更有跨界的合作甚至跨界的融合,那么整个业态都会发生很大的一些变化,其实就意味着有新的机会出来,因为新的技术、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,就会逐步形成新的业态,拓宽新的商业版图。
我觉得我们这两年正好是到了一个临界点,在临界点的变化非常剧烈,可能很多人还是看不太清楚这种方向。
最后再谈一下对经济刺激政策的看法。前些天是有25个省市提了一个50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,其中今年就要花进去大概就有七八万亿,这个力度非常大,不过这只是各省市报的计划,有的地方根本就拿不出这些钱,与最终确定实施的计划肯定有不小出入。最近中央会议没提房地产,但看今年的态势,很可能不会过度抑制。陶瓷行业今年面临的政策环境应该不会太糟糕。
在这个信息时代,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和判断力,企业一定要能跟得上。建议企业的决策层,可能要更多去关注政策面和宏观经济面的一些东西,尤其是要关注一下行业之外的新技术与新业态,甚至看起来跟行业差的很远的一些领域,可能你突然就发现了它其实跟你关系很近,就像线上直播等东西,很多人从没接触过,突然一下离你很近了,你就在其中了,我觉得这种情况未来会频繁出现。
(陶城网 姚若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