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关注新中源陶瓷正试图摆脱陶瓷行业的一些固有模式和思维,开始进军一些新的领域,尝试一些陶瓷品牌的新玩法。其中的一个创造性尝试,就是在2015年携手广州设计周打造了“中国设计星”活动,并延续至今,以一个陶瓷品牌的身份在设计圈陪跑多年,打造了一个设计圈的强IP。
而在这期间,新中源陶瓷也从一个资深的大品牌,慢慢实现着它“年轻时尚”的品牌追求,逐渐向设计圈的C位靠拢。
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? 为什么一个“陪跑员”最终能站上C位?
10月16日,2018届“中国设计星”重构设计源之旅,在新中源陶瓷佛山总部启动。出征仪式上,前三届的优秀代表向2018届“中国设计星”十二强选手,分享了各自的成长历程。在他们的故事里,有各自不同的精彩,但相同的是,都有新中源陶瓷和中国设计星的痕迹。
8090后青年设计师的感言:“很庆幸,没有错过中国设计星”
霍庆涛2015届“中国设计星”10强选手,在2013年的10月1日这一天,离开了他工作9年的公司,在一个仅有60平米的平层民居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。由于没有名气,创业之初的他经历了很长一段被甲方故意压价、收入朝不保夕的生活。
而如今,他的公司已成为华为的入库设计供应商,以及海底捞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之一;办公场所也从一个60平方米的蜗居,跃迁至一个600平方米的写字楼办公室,并且于今年将工作地点从石家庄搬迁至深圳,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。
霍庆涛说,这一切的转折点,都发生在2015年。
2015年,是他人生中最低谷的阶段,因为公司刚刚起步,他有一种特别迷茫的感觉,不知道未来在哪里,也不知道公司能做成什么样,更没有稳定的收入。过去找他们做设计的客户,大部分都是因为收费便宜。
恰逢在这个时期,“中国设计星”来到了河北石家庄,刚开始霍庆涛以为参加这种活动就是走个过场,为材料商捧场;但是参与活动之后,他又发现跟想象中的不一样,觉得很有趣。它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机制,这种在设计圈里面选秀的模式,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机会。他说,如果没有“中国设计星”,他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站在一个全国性的平台上去发出他的声音。
“中国设计星”带给我最主要的一点是让我看清了自己是谁。我的性格曾经是非常孤傲的,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觉得自己非常厉害。参加中国设计星后,我发现身边出现了很多同龄的设计师,而且大家都很厉害,让我体会到“山外天山人外人”这句话的深意。我从“中国设计星”和其他设计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,才有了后来的蜕变。”
王帅,2016届“中国设计星”冠军,他的参赛作品“外婆家”收获邱德光、林学明、梁志天、袁欣、崔树以及廖奕权6位导师的100分。虽然后来由于房子过于陈旧,“外婆家”这个项目未能在外婆家落地实现,但王帅也做了一些类似的项目,例如山里、海边的老房改造等等,这些项目,多数是公益改造,在参与改造老房子的过程中,王帅渐渐意识到:设计师不仅是能做设计的,还能通过设计投影出一部分人的生活,甚至还会影响一批人。
在当天的分享中,王帅十分有感触地说:“ 回到“中国设计星”的大家庭,就像回娘家一样,这是我们青年设计师很坚实的后盾,能和更多优秀设计师建立深厚的感情这一点,也是其他赛事体会不到的。新中源陶瓷是一个有追求、有情怀、有格局的企业,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做“中国设计星”这个活动,并将其做成一个设计界现象级的赛事热点活动,成就了众多的青年设计师。“中国设计星”活动的魅力,就在于通过这个平台,可以看到设计师的成长和担当,也及新中源陶瓷的品牌实力与能力。”
丁鹏文,“中国设计星”2017届季军,是一个趋向于让生活更本真、追求自己内心安静的一个人。2017年参加“中国设计星”活动之前,他还是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设计师;获得“中国设计星”季军之后,丁鹏文似乎找到了设计的价值以及作为设计师的意义。他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接到了很多私宅与商业小空间的设计项目,主打极简设计,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干净、纯粹的空间。
关于2017年与新中源陶瓷及“中国设计星”的结缘,他说:“ 在参加设计星之前,我在体制内做家装设计师,对于设计的理解不够深刻,眼界也不够开阔,而且在当时南京的设计圈子里,可以沟通的人很少,感觉很孤独,很难得能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但庆幸的是,没有错过“中国设计星”,参加这项活动,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其他城市的先锋设计师,又接触到了很多业界顶尖的设计师,他们把关于设计的想法、思路传递给我们,打开了我们的眼界,扩充了个人的视野和见识,让我有了更多对设计的认识和思考。”
4年成就“现象级”赛事,中国设计星的爆点在哪里?
新中源陶瓷并不是陶瓷行业第一个办设计师活动的品牌,但它将“中国设计星”这项设计活动办成了持续时间最久、影响范围最广、设计师参与度最高的设计界现象级赛事。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2017年举办的第三届“中国设计星”共有3600多名设计师报名参赛,每次晋级赛的视频直播观看人次均突破10万;而在2018年,全国范围内报名参与这一赛事的人数已经逼近万人,十二强晋级赛的直播观看人次则以每场10万+的数量级在增长,分别达到了30万+、40万+、50万+的观看人数。
对于这一场设计界的“真人秀”赛事,新中源陶瓷最开始的定位就很明确:全方位为中国新生代的青年设计精英,营造更完善的成长环境,全力支持青年设计师成长。
“我们不需要在这赛事中强调突出新中源陶瓷的印记,未来的市场是属于年轻人的,我们需要通过‘中国设计星’跟青年设计师互动和交流学习,获知年轻消费群的消费取向,改变自身的设计服务意识和研发意识。”“中国设计星”活动总设计师、新中源陶瓷营销总经理陈勤显多次强调,品牌不是活动的中心,中心一定是消费者,一定是有能力的设计师。
出于这一活动定位,“中国设计星”的核心主张也从“中国设计全球推广计划”,迭代升级为“中国新锐设计力量平台”,至2018年则进一步明确为“青年设计师成长平台”。
至今,“中国设计星”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,它能够吸引众多设计师参与的原因,除了活动规模和平台影响力之外,还有它不立门槛、不捆绑销售的特点:即不限定参赛选手的身份和资历,只要是84后的年轻设计师,报名即可参加活动;不要求参赛设计师带单,只是提供平台让设计师展示自我并互相交流。
结合了80、90后重视“自我表达”的心理特征,“中国设计星”将参赛的年轻设计师放在了核心位置,表达了对设计师专业能力的尊重。提出“向专业致敬”的新中源陶瓷,在“陪跑者”的角色中入戏越来越深,却反而收获了一大波好评,被越来越多的青年设计师簇拥着走向了C位。
有的时候,甘当配角,才能成为主角。
“品牌年轻化”,是新中源陶瓷在2014年制定的一个重要战略。“中国设计星”成为这个战略的重要推手之一,通过这四年的坚持,新中源陶瓷聚拢了一大批年轻群体,为品牌植入了更多的设计基因和活力,品牌形象也越来越年轻,越来越有活力。
品牌年轻化和设计基因的植入,让新中源陶瓷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,“中国设计星”成为了设计界的热门IP,获得了设计师的拥护;在“设计赋能”的推动下,2018年,新中源陶瓷提出了“夯实基础、塑造专业、效率为王”的工作要求,将从店面形象、渠道开拓、设计营销等方面全面发力,提升终端基础建设,为品牌全面提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此外,从2017年开始,新中源陶瓷陆续跟包括万科、绿地、碧桂园、越秀、时代在内的大型地产商,齐家网、靓家居、土巴兔、维尚家具等整装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,而且增长明显,品牌活力愈加显现。
在新中源陶瓷品牌内部,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。
产品结构是首当其冲被关注到的,除业界引为经典之作的托斯卡纳现代仿古砖、BIG+瓷质大板之外,2017年底,新中源陶瓷携手梁志天先生,开创产品研发时代,从产品研发到空间设计再延伸到生活方式,为设计师及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。
新中源陶瓷的内部组织架构也在这期间得到了重塑和扩充,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设计师、整装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,新中源陶瓷成立了更多专业性部门,以强化品牌的边界服务能力,满足顾客的需求。
“打开组织边界,就能拥有顾客所需要的新能力,我们必须与顾客一起成长”。陈勤显指出,年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,绝不仅仅是看产品,品牌形象、价值主张、体验感等等都会成为其考量依据,因此,企业和品牌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做更多的工作考虑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诉求。
(本文转自《陶瓷信息》,编辑部有改动)